永远的车神
影片讲述了巴西传奇车手埃尔顿·赛纳传奇的一生。一级方程式车手赛纳在其职业生涯中参加了161场大奖赛、41次冠军、65次排头位、三次一级方程式大奖赛年度总冠军,以其勇敢、智慧,奔驰在赛场上10年,创造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当代世界最优秀的赛车手,被誉为“赛车王子”……不幸的是, 1994年5月1日在圣马力诺的伊莫拉赛道上撞车身亡,年仅34岁。   1960年3月21日,塞纳出生于巴西的圣保罗市。其父亲是一位拥有百万资产的企业家,经营一个汽车零配件厂。塞纳4岁时,他父亲便专门为他定做了一辆一马力的轻便小赛车。小塞纳似乎天生就对汽车有一种偏爱,7岁那年,他便敢独自把父亲的轿车开到街上。塞纳10岁时,父亲送给他一辆真正的小型赛车,从此,他就对赛车着了迷。他在作文中写道:“将来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一级方程式赛车手。” 1973年,年满13岁的塞纳首次参加在家乡举行的小型赛车比赛,初战告捷,从此节节胜利,17岁时便夺得了南美冠军。此后,他又多次获得小型赛车的巴西全国冠军和南美冠军。但是,塞纳并不满足,他的愿望是向世界一流车手挑战。   1981年,塞纳到了赛车运动的圣地——欧洲,开始参加方程式汽车比赛。不久,塞纳夺得福特1600方程式和福特2000方程式的冠军,在赛车界崭露头角。   1983年,塞纳集中全力角逐三级方程式的比赛,结果荣膺全英冠军。在1981~1983年的短短三年间,塞纳先后夺得了44站的胜利,轰动了整个赛车界,创造了“塞纳现象”。   1984年, 24岁的塞纳开始一级方程式赛车的生涯。塞纳不仅在晴天比赛时是一名优秀车手,就是在乌云翻滚、暴雨倾盆的恶劣条件下,也能以他超人的胆量和妇熟的技术在赛道上奋勇争先。在塞纳职业车手历史中,不乏雨中夺魁的出色纪录,他的第一次一级方程式冠军就是在雨中创造的。   1985年4月22日,在葡萄牙大奖赛的埃斯托利尔赛道中,连日不断的大雨使本来就已颇具危险的比赛变得更加艰难,车手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法国车手普罗斯特的车原地打转熄火了,巴西著名车手皮盖特的车也退出了赛场。然而,勇敢的塞纳却沉着地驾驶赛车冒雨飞驰,终于以先于第二名1分30秒的绝对优势取得冠军。这是塞纳参加一级方程式大赛的第一场胜利,由此,塞纳也以“雨中塞纳”而闻名。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塞纳赛车生涯的辉煌时期,他每站比赛排位几乎总是最前,最先冲刺的也几乎总是他;他三次夺得了世界一级方程式车赛年度总冠军,各著名车队用尽招数争夺塞纳,他成为年薪最高的车手。塞纳一时间几乎成了赛事的代名词,赛纳这个名子在巴西、南美和欧洲家喻户晓。   1993年,塞纳在其家乡圣保罗出尽风头。比赛时,大雨如注,赛手们纷纷畏惧不前,唯有塞纳勇往直前,其熟练的驾车技术博得成千上万的崇拜者一阵又一阵的狂呼,整个赛场为塞纳而沸腾。   1993年10月,塞纳同威廉姆斯车队达成有效期2年,年薪1500万美元的协议。世界上最好的赛车配上了最佳的车手,新闻界认为这是一级方程式赛车史上最完美的结合。塞纳已鼓足勇气,决心驾驶威廉姆斯车在1994年第四次夺魁。   然而,1994年一开赛,塞纳的运气就不佳。在其家乡圣保罗湖区赛道举行的第一站比赛中,塞纳由于求胜心切,进入弯道时踩油门过猛而造成赛车打滑熄火。在日本举行的第二站比赛中,刚一起跑,塞纳的威廉姆斯赛车便被芬兰选手米卡·哈基宁的车撞在尾部,被迫退出比赛。   由于前两站比赛的失利,塞纳全力以赴备战,决心拿下第三站。5月1日,在意大利的伊莫拉赛道开始了第三站的比赛,塞纳还是排位第一。当赛车行至第7圈时悲剧发生了,只见在坦布雷罗弯道上,塞纳驾驶的2号赛车以约300km/h的高速撞上了水泥防护墙……   塞纳之死震撼了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介都进行了大量报道。在巴西,塞纳不仅仅是一名超级车手,他还是国家的象征,是民族的骄傲,总统为他亲自主持了国葬。
天赐
《天赐》是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自然纪录片,由孙宪执导,徐静蕾、宁元元、张荠然联合配音。该片2011年1月21日在中国上映 [1]。 该片以山东威海一座海岛为背景,讲述了一只失去所有亲人的小黑尾鸥孤独地与命运抗争,历尽磨难后完成生长的故事 国产首部纪实鸟类故事片——《天赐》。  2008年1月24日获国家电影局摄制许可证。该片历经七年七个繁殖期,采用高清磁带记录方式完成素材拍摄。影片讲述了一只黑尾鸥由出生到长大的艰难历程,期间经历了丧父之痛、失兄之痛直到最后失去母亲成为孤儿,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的故事。影片采用实拍的原始方式,忠实的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完成故事的情节发展记录。  主人公黑尾鸥——人们习见但并不了解  黑尾鸥是亚洲东海岸独有的一种海鸟。  每年春夏,它们选择亚洲东北部海域的孤岛繁育下一代。  繁育期间,黑尾鸥有着和人类一夫一妻制相似的家庭结构。每对黑尾鸥一般产3枚卵,但小黑尾鸥的成活率只有30%左右。  秋天到来,所有的黑尾鸥都会离开春夏繁育生息的孤岛。它们分成无数小的群落,有的会飞到南方去,有的就在北部沿海地带流浪。直到第二年春天,重回孤岛。 每年春天成熟的黑尾鸥都要集结起来一起飞回家乡的小海岛,在那里哺育下一代。小岛曾经是美丽天堂,阳光明媚、鱼虾丰美各类的鸟儿们和谐相处。然而曾几何时,觅食开始困难,生存开始变得艰难,鸟类为了领地的争斗越来越频繁,这是噩梦。 在蛋壳的摇篮中听到了大海的声音,冲破了黑暗看到了世界。惊叹海真大、天真高,似乎明白为什么要有一对翅膀。 最初的探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邻居无情的把我赶下山崖,掉入大海。当妈妈从海水捞起的时候,提早体验了飞翔的滋味。 世上的幸福往往需要理由,世上的不幸却常常无端发生。父亲在海边咬中了鱼钩,再也没有回来,大哥被毒蛇咬中倒下了。二哥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没有安全的地方,不知道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该待在哪里。希望能有一个容身的地方,渴望能和大家和睦相处。但家已被凶悍的邻居侵占,家已经不再属于我了。只能离开鸥群,躲得远远地,在母亲嘶哑的叫喊声中,我开始了孤独的成长。 忘乎所以地练习飞,连续闯入别人家的领地,招来连番的欺虏,愤怒的反击,但渐落下风。危急时妈妈再一次从天而降,愤怒的扑向对手。妈妈不幸受了重伤。傍晚夕阳下她突然纵身跳下了悬崖,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活下去了 [3]。
真情来电
以系列纪实故事反映公益主题的纪录片《真情来电》在上海电影节展映,制片人孙健君介绍,影片借鉴了《纽约我爱你》开创的由不同风格的大师导演联手完成一部命题影片的形式,云集了陆川、张一白、章家瑞、杜海滨、黄睿、张自立几位导演,由7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纪实公益影片《真情来电》10月7日电影频道首播   影片组成的7个短片平均每部约十多分钟,从不同侧面、角度、地域展现了各群体、各年龄层的中国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孙健君表示,由于该片是以公益为主题,总投资也仅有几百万元,采用的大多是非职业演员,参与该片的导演们也都是不计报酬,因此也赋予了导演们充分的自由创作空间。不过孙健君坦言,这类题材影片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所以将主要依靠海外发行,此次也是想通过上影节的展映了解观众的反响,如果效果不错才会考虑在国内发行上映。   该片创作源于为电信日拍摄的公益电影,其中也有中国移动的赞助。对于这一难免的广告植入,孙建君则表示影片“很干净”:“原本只有一句中国移动的台词,也被他们的掌门人王建宙自己删掉了。因为他觉得影片描写了整个电信行业的价值———为人类的沟通所作出的贡献,他为此已经很满意、很感动了,不想破坏影片的公益性质而使之变成广告。”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街拍鼻祖比尔》是由理查德·普莱斯执导,比尔·坎宁汉主演的记记片。于2011年3月16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街拍鼻祖Bill Cunningham的故事。自1960年代起便开始捕捉街头行人画面的Bill Cunningham,从他的镜头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况,他在NY Times上每周发表的On The Street专栏更是记录了纽约数十年来的转变。 这是一部关于街拍鼻祖比尔·坎宁安(BillCunningham)的纪录片。已入耄耋之年的比尔依然是纽约时报的一名摄影师,拥有自己的板面专栏“OntheStreet”以及“EveningHours”。他从六十年代起便一直沉迷街拍,并享受工作。在比尔的镜头下,不管你是上流名人、普通工人甚至是下城居民,只要你着装出位有个性,比尔都乐于捕捉你的美。几乎所有的时尚界人士都认识并尊重这位摄影顽童,就连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女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Wintour)也说:“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然而,这样一位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时尚且功不可没的老人,依然住在狭小工作室里,每天骑着自行车上街拍照,不过老人家却觉得这样最好,对他来说,拍照以外的任何事都无关紧要,能够自由地捕捉新鲜,才是他的追求。本片推出后深受欢迎,先后在悉尼电影节、南塔基特电影节、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和阿布扎比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纪录片殊荣。 “我们都是为了比尔才打扮自己的。”这就是《时尚》杂志的主编、《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冰女王”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对比尔·坎宁汉(Bill Cunningham)的评价。 作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摄影师,今年已经80岁的坎宁汉看起来一点都不像那种经常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的人……他负责的是《纽约时报》的两个周刊专栏——其中之一是“大街上”,他通过抓拍来捕捉和识别纽约街头敏锐的时尚趋势;另外一个则是“晚间时刻”,他的脚步几乎覆盖了所有社交场合和慈善宴会,也使得他拍出来的不仅是照片那么简单,几乎可以称之为是一门文化人类学了。 但是,却没有人真正了解坎宁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不仅把自己的私生活严格保密起来,而且还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关注……所以电影人理查德·普莱斯(Richard Press)和制片人菲利普·格夫特(Philip Gefter)才会费尽周折,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总算是说服了坎宁汉,完成这部以他为焦点的纪录片——使用的是最常见的便携式摄像机,这部纪录片所体现出来的亲密感和直观性,看起来就好像是一段用来私藏的家庭录像。 这里记录的是一个只对同一件事拥有着强烈的兴趣的男人身上发生的一切,他需要做的就是用拍照来讲述人们穿衣打扮的方式。 坎宁汉一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上面的一间很小的工作室里,已经有50年的时间了,他喜欢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处走动——那也是他惟一的交通工具,与他那有如修道士一样的清贫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是他拍照的主题的极度奢华和放纵。 与此同时,普莱斯还以一种睿智的想象力将镜头对准了一些与坎宁汉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人物,从他在纽约市区拍摄的那些身着奇装异服的人,到在纽约文化中有着稳固的地位的代言人,最后则是那些身为纽约上流社会中的中流砥柱的社交名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在大银幕上亮过相,可是出于对坎宁汉的问候与尊重,他们都愿意出镜——其中包括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布鲁克·阿斯特(Brooke Astor)以及安妮特·德拉伦塔(Annette De La Renta),虽然他们展示出来的都是一些狂热且极具趣味性的嬉笑怒骂,最终却汇聚成了坎宁汉背后有如谜一般的世界。 作为一个专注于服饰领域的“维加”,坎宁汉总是穿着一件蓝色的工作服,他尝试着以一种不受拘束和阻碍的方式生活,他只希望当他觉得美好的东西从自己面前走过的时候,他能随时随地的举起相机……正是出于这样一个单一的目的,他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为纽约的时尚和社交领域创造了很多交集,其实就是在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描述纽约市。
哈勃望远镜
体验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充满了希望、毁灭性打击、眩目的创造力、勇气和凯旋的故事。这是由获奖的IMAX太空团队打造的第七部令人惊叹的太空影片。《哈勃3D》借助IMAX3D技术拍摄,生动地呈现了从最初的伽利略望远镜以来,最重要地科学仪器的诞生,以及人类在太空自登月以来的最伟大的成就——哈勃太空望远镜。观众们将会近距离感受在太空中行走的宇航员完成许多美航天总署(NASA)历史上最困难的任务,也可以亲身体验从部署到实施、从令人心碎的挫折到戏剧性的救援。《哈勃3D》还将呈现出一个不同以往的宇宙,带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体验浩瀚的银河系、恒星的诞生与死亡以及天体环境中鲜为人知的秘密。本片是由IMAX和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共同制作,并且得到了美国航天总署(NASA)的协助。IMAX3D摄像机重返太空,记录美国太空总署(NASA)最复杂的航天飞机操作。2009年5月11日,拍摄本片的这批IMAX3D摄像机随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一起发射升空。宇航员用它们拍摄了维修和升级哈勃望远镜所需的5次太空行走。《哈勃3D》由制片人兼导演托妮·梅尔领导的《国际空间站》制作团队再创辉煌,摄影总监詹姆斯·尼尔霍斯同时担任了全体宇航员的指导。朱蒂·卡洛尔为副制片人,制作过许多IMAX太空电影的IMAX公司创办人之一格来米·弗格森为了制片咨询。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在它运行的19年10月零8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五次重大的维修。在2009年5月,美国国家宇航局成功地对它进行了最后一次维修,使得它至少可以工作到2014年。通过IMAX 3D立体画面,《哈勃望远镜3D》将带领观众开始一段探索浩淼太空的旅行,并跟随7名宇航员登陆亚特兰蒂斯空间站,观看美国航空历史上最重要、最艰巨的一次任务——第五次修复哈勃望远镜。电影将引领观众深入了解哈勃太空望远镜独特的外观,并让人们了解哈勃望远镜为如何人类探索宇宙带来深远的影响。本片的拍摄运用了最先进的3D拍摄技术,由华纳兄弟影业和美国国家宇航局合作拍摄而成。为了保证视觉效果,影片将只在有IMAX和IMAX 3D影院的院线放映。
海上传奇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纸《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从此各种各样的传奇与悲喜人生在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将近一百年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汇集于魔都,继续谱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镜头前,陈丹青、杨小佛(杨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张心漪(曾国藩之曾外孙女)、韦然(上官云珠之子)、费明仪(费穆之女)、韦伟、侯孝贤、韩寒等18位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讲述了关于城市以及人生的点点滴滴。上海、香港、台湾,半个多世纪的骨血漂泊,牵扯了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纷纷扰扰,纠缠绵延……《海上传奇》是由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由贾樟柯执导,赵涛,王童 ,潘迪华等主演的。影片讲述了19世纪中叶《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正式开埠各样的传奇与悲喜人生交替上演,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汇集这座城市的传奇故事。该片于2010年07月2日播出陈丹青、杨小佛(杨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张心漪(曾国藩之曾外孙女)、韦然(上官云珠之子)、费明仪(费穆之女)、韦伟、侯孝贤、韩寒等18位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讲述了关于城市以及人生的点点滴滴。上海、香港、台湾,半个多世纪的骨血漂泊,牵扯了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纷纷扰扰,纠缠绵延。a
*
*